找到相关内容6879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

    的传统祭祀礼仪以及烦琐而严格的吠陀生活规范,已经从主观上被社会所抛弃或淡化,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了。为了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永恒安宁与幸福,他们中的有些人因厌世而远离了喧闹的都市,...

    成建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21391557.html
  • 砺志铸魂——寒山寺“大钟大碑”建设散记

    幸福,并在这里筹建一个古钟博物馆。而在大碑的周围,也将安放108块诗碑,设立一个碑林,陈列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或咏寒山寺的诗画碑,以传承千年古刹钟声诗韵的文化脉络和精髓。   关于...

    王国栋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4591612.html
  • 一念之间(上)

    任何表达的方式,   只要您肯真心付出无私的大爱,便是天上的使者,人间的菩萨!   八、宁静-“情绪稳定,态度安祥。”湖水宁静,照见山色;人心宁静,智慧   自现。幸福的人,心中常保有一份宁静,...成就   和无限的快乐。   不能改变过去,却可以决定未来;只要您愿意去除以前负面的想法,从现在   起用正面的思想来转换,成功和幸福随时就到来。   自我省思   1、您对命运有何见解看法...

    释达观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03292392.html
  • 禅的少林寺 武的少林

    着两名助手到少林寺进行考古调查时,德禅大师隆重地披上袈裟,肃立于山门迎候。这些从民国到新中国一直留守少林寺的元老们,维系了千年古刹的“香火”。   素喜说:“那时种地是最大的幸福,种地也是修禅呀!”...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1793143.html
  • 佛学大师: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佛学思想

    竭力去追求死后的幸福,都可以说是浅见,不符合社会人生教化。迷途知返,离人生大道就不远了,可不三思?"   慧远立即写了《答桓南郡书》一封信,坚决回绝,信中说:"一辈子荣耀,就像电光一样一闪一闪即逝,...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7461693244.html
  • 以公益心去做佛教事业 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

    为第一。 对于社会福祉事业的热忱参与,本是佛教徒在人世间修练的必然过程,也是人格的完成中应该努力去做的事。内在修为的完成与外在社会幸福的达到,内外双修方为功德圆满。 僧传中不乏高僧致力于社会福祉...

    佚名

    |佛教观点|慈善|宋代寺院|公益|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14393289.html
  • 以公益心去做佛教事业 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

    与外在社会幸福的达到,内外双修方为功德圆满。   僧传中不乏高僧致力于社会福祉事业的例子,较制度化的则有北魏僧?o户、僧?o粟、佛图户等,这些都是着例。对于一般庶民的救济事业则有唐三阶教化度寺的无尽...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3170093595.html
  • 佛教价值观在隋唐价值综合中的重要地位

    。   总之,在隋唐时代,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的道德和功业,道教珍视的是虚生命的长生和人生幸福,佛教崇尚的是超越的精神自由和平等,大唐盛世正是在这种多维交织的综合统一的价值观念的导引下繁荣和昌盛的,也是...

    赵馥洁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2493688.html
  • 吉祥天母像式与宗派小考

    幸福的银镜。呈盘腿坐姿。完成息业。   (2)在女神右侧,是骑黄骡的杰贝拉姆,身黄色,一面二臂。右手持盛甘露的金器,左手持装如意公宝珠的金罐。呈盘腿坐姿。完成增业。   (3)在女神的左侧,是骑在红...

    李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0294393807.html
  • 无畏布施:“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

    布施”的肇始②;另外,太虚大师又鉴于清末“经忏佛教”和“鬼神佛教”盛行而主张“教理革命”,实行“人生佛教”,认为佛教就其本意而言应该是为着使活人能更幸福地生活于世上,而不是念经拜忏为死人做超度,这就是“...

    陈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5994120.html